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怎么样让孩子成长的更健康呢?
当孩子长大一点,可以爬、可以走、可以跳的时候,父母就要多跟孩子一起玩耍,不管是以什么方式玩。这对于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好奇
对于更小的孩子比如说半岁以内什么样的刺激是有益的呢?
如果你带过孩子,你就会发现,有些时候,虽然你一直抱着他,他仍旧会哭闹,可他并不想睡觉,也不是尿了或者拉粑粑了。
当你尝试抱着他四处走动时,他的哭闹就慢慢停下了。
当孩子醒着时,你抱着他移动,孩子看到的东西就是不一样的,一会儿是墙上的小贴纸,一会儿是沙发上的玩偶,一会儿是桌子上的水果。
他的视野在变化,接收到的视觉刺激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刺激能够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既然如此这种刺激如此重要本期我们就为大家讲讲关于刺激的一点小知识
刺激有两种不同的种类,一种是纯粹的生理刺激,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那样,孩子接受到的来自外界的不同信息;
一种叫做认知刺激,比如说妈妈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对孩子说,你喜不喜欢玩小熊呀,然后把小熊拿过来,在孩子的世界中,这个毛茸茸的棕色小玩偶就被定义为小熊。
问题来了生理刺激和认知刺激有什么不同呢?
很多时候,成年人对待婴儿时,常常不把婴儿当做婴儿,而是当做能够听懂我们说话的孩子或成人,这时候你给他的刺激往往就是认知刺激。
你为什么皱着眉头呢?是不是不高兴呀?妈妈努力地把小婴儿皱着的眉头舒展开。
这就是一个认知刺激,因为妈妈认为皱眉头就意味着不高兴:我把你的眉头撑开,让你变得高兴。
可是你要记住,对于一两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来说,他接收的通常都是生理刺激。其中最大的刺激,是来自内部的。
有时,你看到小婴儿是睁着眼睛的,可实际上他还是在睡觉的状态。
我们知道,成人的睡眠一般是6-8小时,青少年的话,最好睡9-10小时,而婴儿的话,他可能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睡觉。
从生理学上讲,婴儿喜欢睡觉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生长发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睡觉对于婴儿是一种保护机制。吃饭、呼吸、各种皮肤的刺激,这些内部刺激引发的恐惧已经足够他去应对了,他对外部刺激就采取一种隔断的方式,也就是睡觉。
你要是不相信的话,可以 把一两个月的小婴儿抱到地铁、公交上去,无论外界充满了什么样的刺激,他都是睡觉的状态。
他并非听不见、看不到外面的刺激,而是外部刺激对他来说太大、太多了,他必须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而且,内部刺激也很多。
所以睡觉是他最好的应对方式。
成年人面临难以应对的现实情境时,有时就会处于昏睡的状态,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
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外部刺激感兴趣,一般是从第二个月,尤其是三个月以后,这是你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了,因为他醒着的时间会大大增加。
在此之前,还是放弃和孩子长时间玩耍的想法吧,让他自由地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