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敞开心扉,而对亲密的人闭口不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03浏览次数:0

为什么我们往往对不熟悉的人,可以敞开心扉,而对亲密的人闭口不谈?

为什么我们有时不愿意和亲密的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爱人敞开心扉,说出心底的话?

在杂志上读到一首诗,很美。诗人西贝的《路人》:“不知为何,明明想和你说话。却骗你说,风雨正好,该去写点诗句。”

停留几秒细想,发现自己感动于这种美,其实源于它讲出了我们的心声。明明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说出口的却是天气真好。可能直接表露自我的情感和态度,在很多时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Jourard(1958)最早界定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它是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Collins & Miller(1994)对自我表露的研究发现了三条有趣的规律。

规律一

在亲密关系中,自我表达越多越让人喜欢

《她》

以前有一则小笑话说,中国最厉害的人都在硬座车厢,他们有大老板,国家内幕知情者,领导人亲戚,前皇室贵族。这个段子调侃着硬座车厢里的人喜欢吹嘘,其实另一方面也反映着他们在列车中和人沟通时竖起了防御的围墙,评论着社会大事,从不谈论自己。

不仅在旅途的陌生人之间,在亲密的关系中也是这样。关于夫妻沟通的研究将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分为三种(Heavey, 1996):

  • 建设性沟通——适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聚焦于问题讨论和问题解决。这种沟通方式中充满着自我表露,良好的婚姻常常更多是建设性沟通。

  • 要求/回避沟通——夫妻双方面临冲突时,其中某一方经常以强势的态度向对方提出各种要求、试图控制整个沟通过程,而另一方以回避的态度拒绝回应,避免面对无法应对的各种要求。这种沟通方式常常远离自我的情绪和体验,而是充满指责与回避。

  • 双方回避沟通——夫妻双方在面临问题时谁都不理谁,都回避问题。真正良好的婚姻都存在着大量的建设性沟通,夫妻双方在互相的自我表露中加深彼此的好感,保持着对对方的喜欢。

规律二

人们会向自己更喜欢的人,更多表露内心

《西雅图未眠夜》

有研究者在实验室模拟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情境。

让参与者首先对已经在实验室准备好的几名实验者按喜欢程度评分,随后让参与者分别和他们聊天,通过对聊天内容中自我表露的程度进行评分。

研究发现,喜欢程度评分越高的实验者,参与者对他的自我表露程度更高(Kleinke, 1979)。

研究者们就此认为,我们和实验者的互动过程,是与和熟人的互动相似,涉及到我们将人分类和贴标签的过程,将对方按“值得信任”或“不值得信任”的程度划分(Brewer & Mittelman, 1980; Chaikin, Derlega, Bayma, & Shaw, 1975)。

这种划分涉及到我们对对方的感觉,当对对方有更多好感和喜欢时,我们会认为这种关系是更加安全和值得信任的,那么更多的自我表露就会相对容易。

规律三

人们因为向某些人自我表露更多,而更喜欢TA

《返老还童》

Taylor (1973)发现,人们互相的自我表露是关系形成的重要成分。

我们因为互相了解而互相信任,因为互相信任而互相喜欢。当人们向他人表露很多自我的信息和体验之后,会自然地对对方有更多喜欢。

在人际互动中,自我表露是这样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的过程,如下图:

  • 当你喜欢一个人,你会向他表露更多的自我,

  • 对方会更喜欢你,因此他也会向你表露更多的自我,

  • 而后,你也会更加喜欢他。这个有趣的良性循环就增进了你们的关系。

可是正因为不对其他人表露自己内心的人,可能不会拉近和对方的距离,这个循环是存在相反的恶性循环的。

在夫妻关系中、亲子关系中,有些人会因为一些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可是却因为互相的缺乏沟通,越走越远,越来越不信任,越来越不喜欢。

是否敢于表达自己,会影响你和他人的关系

《曾经》

在Cozby(1973)的综述中反映,在普通的关系中自我表露最大的阻碍是我们每个人隐私的需求,而在更亲近的关系中无法表露更多是因为害怕被拒绝。在人际互动中有一条让人永恒无解的规则是,我们永远无法预测对方的反应。

所以,我们在他人面前都会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部分,感觉到如果不提出自己需要就不会被拒绝了。

就像顾城的小诗中描述的一样:“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我们都为了避免关系的尴尬和破裂而避免开始表露自我。

自我表露是一件冒风险的事情,并非总是毫无保留的表露自我能够带来更好的人际处境和心理健康,在Cozby(1973)的综述中谈到,自我表露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复杂的。

  • 回顾以往的实证研究会发现,不同研究之间结果并不一致,有些会发现更高的自我表露会带来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另一些研究却有相反的结论。

  • 因而Cozby在比较不同研究的测量水平之后得出结论,自我表露水平中等程度时,心理健康水平最佳,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表露都会带来心理健康水平的不佳

在自我表露和人际关系的综述上发现了同样的结论,中等程度的自我表露会带来最佳的人际联结。

所以,我们发现在生活中,沉默寡言的人、顾左右而言他的人,或是总在喋喋不休的人在生活中我们总难以真正接近。

而那些自然而舒适的相处,总是发生在适时表露自我的时刻。每当我们的表露得到对方的肯定和接纳时,那确实是人生中难得的感人时刻。我们应该感谢每一个认真倾听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