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次面对选择都会焦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9-14浏览次数:0

文:静静 | 转载自壹心理

选择为什么那么难?

·选择本身

选择的质和量都会影响选择的难易程度,其中质最为关键。

如果选项有太多的属性需要考虑,或是选项之间高度同质化,没有哪一个占据绝对的优势,这样的选择就会令人十分纠结。

选择会不会让人纠结,关键不在于选项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整个选择情境有多少信息需要处理。

若同质性高时,选项的数量又是致命一击。

著名心理学家希娜·艾扬格(Sheena lyengar)组织在超市里实行了一场果酱实验。

他们在一家美食家食品专卖店里摆了一些高品质的果酱和品尝小样。在其中的一次测试中,他们提供了 6 种不同的品种,而在另一次测试中,他们提供了 24 种。

研究结果表明,在果酱种类较少的测试中,最终有 30% 的人购买了一瓶果酱。而在果酱选择范围更大的测试中,只有 3% 的顾客买了商品。

·做出选择的人

国内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研中,关于“选择难”的原因,50%的受访者认为是“完美主义的非正常心理的作怪”,有43%认为是“容易被别人影响”,36%认为是“可供选择的东西太丰富”,35%认为是“害怕承担责任”。

过于追求完美

完美主义者相信任何事情都会有个最完美的解决方法。

当他们面对选择时,他们相信会有一个最完美的选择,他们也苛求自己作出的选择必须是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选择。

因此,他们必须考虑各个方面,对比各种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以期能得到最优解。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大部分选择是不存在一个满足所有条件的选项的。某一个选项只会满足某些条件,另外一个选择会满足其他几个条件。

在做出选择时,你需要衡量你最在乎的是什么,因为你选择了一个选项,你就得舍弃这个选项没有满足的条件。

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的人,可想而知,会觉得每个条件都蛮重要的,或者容易受别人影响,左右摇摆。

害怕担责任

很多选择之所以难以抉择,是因为大部分选择是单向的,不可以随意更改,产生的结果是不可控的。

做决定的人不能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会产生好的结果,正是这种未知使害怕承担责任的人退缩。

如何减少选择的困难度?

著名心理学家希娜·艾扬格(Sheena lyengar)在一个题目是“如何令选择变得更加容易”的TED演讲中提到了四种使选择更加容易的方法。

它们分别是精简(Cut)、具体化 (Specify)、分类(classify)和由简入繁(Simplify)。

下面是该演讲的总结版:

精减

根据希娜·艾扬格研究团队观察的结果,当商家精简商品种类时,营业额将会上升。

当保洁公司将26种不同的海飞丝减至15种时,销售额上升了百分之十。当金猫公司停止了他们的十种销售量最差的猫粮的销售,盈利上升了百分之八十七。这是又能增加销售额还降低了成本两全其美的好方法。

现在一个普通的杂货店提供45000种商品给你选择,比如沃尔玛为你提供100000种商品。但第九大的零售商阿尔迪,他们只提供给顾客1400种商品,只有一种罐装番茄酱。

具体化

为了令人们更好地理解众多选择之间的区别,他们必须理解个选择所将带来的后果,而这些后果必须是十分清晰、具体地感受到的。

希娜·艾扬格团队和所有ING(荷兰国际集团)的员工一起做了一个研究,所有人都参加了一个一起注册401(k)雇员福利的会议。在这个过程中在保持每个会议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加了一块小内容:让他们每个人都想象如果多存一些钱,生命中可能会发生的那些美好的事情。

仅仅是这样做后,参与率上升了百分之二十,人们愿意存钱的数额或者说是愿意放进自己储蓄账户的金额增长了百分之四。

分类

相比处理选择来说, 我们可以轻松处理更多类别。

比如说,希娜·艾扬格做了一个有关买杂志类过道的研究。它们发现在Wegmans百货商店中,买杂志的那一栏有331到甚至664种杂志。

640.jpg

先将600本杂志分成10类呈现在人们面前,然后将400本杂志分成20类呈现在人们面前。你会觉得400本杂志比给600本时的选择更多,选择体验更好。 因为类别可以帮我们分辨它们的区别。

从简入繁

我们所能承受的信息量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轻松的态度对待,逐渐加大复杂程度。

比如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决定:买车。

现在有一个德国制造商,愿意让你定制一辆完全个性化的车。你必须要做60个不同的决定才能做好这辆车。这些决定包括每一个决定所提供的选择。光车的颜色,内置的颜色就有56种选择。有四种发动机变速排档选择。

我们可以改变这些要做的决定出现的顺序。比如从简单的选择变速排档开始,然后慢慢过渡到复杂的选择(如车内颜色的选择),这样能慢慢教会你如何去选择。

最后,肯定有人会说:

哪有什么选择困难症,还不是因为穷。

对于这样的朋友,我想说:

640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