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9-09浏览次数:0

经过“黑色六月”的鏖战,如今,同学们顺利来到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成为一名骄傲的大学生。然而,大学与中学却存在巨大的差异,总结起来,大学为同学们提供了四个“自由”:1)时间安排自由;2)学习方法自由;3)信息获得自由;4)金钱自由。这些自由无疑为同学们提供了辉煌灿烂、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然而,同时也可能为同学们带来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

一、 大学新生心理不适的主要表现

(一) 理想和目标的失落

中学阶段的生活“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随着我们顺利地进入大学,高考这盏我们一直向往的明灯也随之熄灭,同学们可能突然感到生活中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然一片陌生的景观,大学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

(二)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经过高考拼杀的同学们,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高手如云的新的班集体里,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在一些同学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一次有机会能够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其它许多方面的差距。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同学,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音,或因为孤陋寡闻,可能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于是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三)人际环境的不适应

中学时代的人际环境很简单,对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不高。但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的类型、交往方式都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也可能给同学们带来人际环境的不适应。

首先是师生人际关系不适应,没有可以对自己全方位负责的老师,感觉失去了依赖和顺从的对象,有的新生手足无措,焦虑茫然,有的则视老师指导为多余,随意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结果很难有满意的效果。

其次是同学关系的不适应,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不同,但现在要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和学习,难免发生冲突和矛盾,适应不好的同学常常会表现为神经衰弱、失眠、脾气暴躁、自卑等。

(四)学习方面的不适应

同学们在高中时,大都习惯了被动学习,老师讲,学生听。而且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老师会反复的强调,还会针对这些难点重点布置习题,做完这些作业后,老师讲的主要内容就基本掌握了,不需要自己再补充什么。到了大学后,你会发现大学的学习不是这个样子了,每节课老师讲的又多又快,如果自己不复习、不预习,到下节课时就感觉有点跟不上了。理科老师还布置些作业,文科的作业则很少,在做完作业后,还有很多剩余的时间,想再学点东西,你们就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很苦恼。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和前面讲到的人际环境的不适应是相互影响的,所以两方面都不能松懈。

(五)生活上的不适应

大学校园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同学们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为迎高考,加上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除了学习,一切事情家长代劳。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同学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南方、北方学生的倒位就学,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常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如果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另外,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改善,大学生攀比衣着打扮,抽烟饮酒,同学之间过生日以及旅游等消费逐渐上涨。这种情况对于部分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如严重的自卑、忧虑、紧张等精神压力,甚至还会引发违法行为。另外,农村生和贫困生还容易产生贫富差距带来的失衡感和文化不同带来的自卑感,出现的羞怯、嫉妒、逆反等不良情绪也值得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