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心理调适(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18浏览次数:0

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即将迈入社会,处于人生中的第二次“人生断乳期”,这样的转变期往往会使很多人措手不及,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烦躁不安、恐惧、失眠等。同时,对于毕业生来说还面临着多重压力源,如毕业设计、就业或考研等现实压力。那么,如何顺利地结束大学生活,告别校园、走向社会呢?

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或在苦苦的等待时,易产生不安情绪,表现在对自己将来生活事业前途的担忧、恐慌及某些不当心理反应容易形成焦虑的就业心理。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学生心理活动以焦虑为主,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焦躁。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对自身的督促,它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为。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虑,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2.盲从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由于所学专业、家庭背景、能力和性格以及机遇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毕业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在就业时往往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忽视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视了对自己特点特长的剖析,结果仓促决策从而导致种种决策失误。

3.攀比嫉妒心理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表现出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甚至有些学生由强烈的攀比导致嫉妒心理,在这种不断的攀比和权衡中使自己一次次丧失机会。在就业时有些毕业生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待遇,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好单位,发达地区,为了暂时的功利抛弃所学的专业,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盲目攀比工作区域,攀比收入和待遇,攀比工作单位和行业,攀比工作环境等等。

4.恐惧逃避心理

具有恐惧逃避心理的毕业生往往面对社会害怕承担责任,他们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风搏浪。在就业中,激烈的就业竞争诱发大学生恐惧心理,会严重影响到顺利就业。还有一些毕业生,心高气傲,但心理承受力差,一旦理想碰壁或不具备实现理想的条件,就容易灰心丧气,甚至全面否定自己。

5.依赖心理

毕业生在择业时缺乏主动性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过分降低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把家庭和学校当成避风的港湾,极少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缺乏独立意识、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依赖心理严重。依赖心理实质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认为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理所当然应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一旦要自己找工作,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存在依赖心理的学生缺乏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不仅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择业境地,而且也会使其成为影响自身未来发展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6.自负心理

这是一种自我评价过高的心理倾向。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表现为过高评价自我、自以为是、孤芳自赏,自认为自己在学习期间出类拔萃,找工作也一定比别人好,导致就业取向已严重脱离现实。

7.自卑心理

自卑是轻视自己或低估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上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竞争。有些学生在屡次挫折以后产生自卑心理、信心不足、过低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