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心理咨询(七)——心理咨询不是强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13浏览次数:0

心理咨询是一个重要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人生不可能完美。追求用某一种极端的方式,试图以此取代一切,这不是心理咨询要去达到的目标,而是心理咨询要去处理的问题。同样,心理咨询也不是万能的,不过是人生诸多助人方式中的一种,它本身也有局限性,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总能产生最好的结果。 心理咨询致力于促成改变,但

这需要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拔苗助长。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要给自己留一点空间,给他人留一点空间;让自己在咨询过程中一点点做到,让他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做到。

咨询师不要跑到求助者前面,而要常常跟在求助者后面,在需要的时候推一把、扶一把,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而不加强迫。

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中,总有人以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就把真理强加给别人,导致了许多伤害与灾难,然后又把这些伤害与灾难加以合理化的解释。

从事心理咨询我们也看到,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强迫,自我变得太弱,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强迫自己完美,言行都讨好别人,生怕被别人拒绝,担心受到责备。

另一方面,我们在症状里还发现一个本质,就是一种绝对化的情绪与心理。

当一个人情绪受到伤害,他心理上会产生不安全感,收到不安全感的驱动,他会在生活中拼命追求绝对或完美,要求得到一个“真理”来保证一切、解决一切。他用“真理”去强迫他人的行为,原来是为了满足他无意识的安全需求。追求“真理”,成了症状。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要建立一个基本态度:我不是真理。

这也是一种“非绝对化”或“去绝对化”的态度。咨询师把自己当“真理”,那是一种虚妄的态度。如果咨询师用“真理”的名义去强迫他人,他不是在治疗而是在造成新的伤害。

直面心理学的目标,是让人发展出真我,活出内在那个“真的猛士”:既能投身于服务他人,又能真正坚持自己的人。

用鲁迅的两句诗来解释,就是既能“俯首甘为孺子牛”,又能“横眉冷对千夫指”。

咨询师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也可以让来访者有自己的价值观。

心理咨询师的一个重要原则叫“同理”,“同理”的态度与“真理”的态度正好相反,是指咨询师放下自己的价值观,进入对方的体验,不给对方价值系统造成任何损伤。

尼采说过一句话:“不是真理,而是解释。”咨询师用“真理”的态度去治疗这会让他们的工作空间变得非常狭窄;如果他以“解释”的态度去治疗,这就让他得以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工作。

心理咨询还有一个原则,叫“中立”。“中立”不是不管不问,而是一种更为宽阔的关怀与干预。

举例:

在咨询过程中,一个男性咨询者对咨询师说:“我妻子跟我结婚之前,跟前面的男朋友发生过性关系,而我一直都不知道。”

咨询师说:“你的妻子怎么欺骗你?”这话不中立,因为“欺骗”一词会给对方造成误导。

咨询师说:“你的妻子只是出于好意才没有告诉你。”这话也不是中立,因为咨询师还不了解情况,就一下子站出来为来访者妻子说话,这会影响咨询关系,也会影响后面的谈话。

中立的回应可以让咨询师跟来访者建立适宜的关系,从而引导当事人作客观的陈述。

当然,心理战术本身就是一个施加影响的过程,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中立。但是,施加影响需要把握火候,强迫的态度总是不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