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适应之学习方法改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9-10浏览次数:0

进入大学,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虽然在大学里的学习与中小学一样,也是掌握知识,丰富自身,完善和提升人的整体素质的认识活动。因此,它仍然需要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参与;它仍然需要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大学里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环境的变迁以及学习要求的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在学习目标上。大学里的学习目标是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之下,掌握更加精深的专门知识,养成奋发进取的科学研究素质,成为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因此,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先进的政治理论武装自己;必须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广博的基础知识,形成宽厚而坚实的丰富的专业素养;必须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较高的水平。

第二,在学习内容上。大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强调精深和广博,在广博的基础上求专长;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求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往往是某一门专业的学科知识,同时兼顾其他内容的知识。围绕某一门专业学习,可以有多种参考书,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观点。

第三,在学习方式上。大学往往要在四(五)年中学习30多门左右的课程,在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时间安排,自我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课程。正由于这样,很多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都必然会出现一个心理不适应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他们会产生许多困惑和疑虑。诸如“大学里到底应该如何学习?”,“为什么大学老师不按照书本讲课?”,“考试中的问题怎么书本上找不到?”。

第四,在教学管理上。大学生学习上需要的是高度的自觉性和计划性。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大学里的规章制度和学习纪律只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方向和指示,更加重要的是学习的效率。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围绕质量来安排的,是一种质量管理而非强调整齐划一的刻板的管理。当然,强调大学生的学习自主,并不是许可大学生的“为所欲为”,不受纪律约束。在大学,基本的教学管理秩序还是要得以保障的。

第五,在社会实践上。在大学里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有很大的使用空间属于大学生自己,这就为他们开展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和客观保障。况且,在高等学校还有那么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去接触社会。

只有了解大学里的学习特点,才能尽早平稳度过“心理不适应期”,才能树立起新的学习观,才能真正在大学里达到发展与健全自己的素质的目标。